Linux route 选择
给主机绑定多个物理网卡之后,需要正确配置路由表和RPDB才能让主机通过多网卡发包。在配置之前需要了解linux系统在将一个packet发往网卡的时候是如何选择路由的。所谓路由route,就是一条让系统知道应该将packet发到哪个网卡的记录。路由的选择过程涉及三个数据结构:
- 路由缓存 (route cache);
- RPDB(routing policy database) 存储
src, dst, tos, fwmark, iif
和路由表的关系。有的资料把这个叫做路由策略; - 路由表(routing table)。
首先,系统会以(dst, src, tos, fwmark, iif)
为key,尝试从路由缓存中找一条路由。路由缓存可以通过输入ip route show cache
查看。如果路由缓存里有对应的路由,就直接使用这条路由并结束查找。
比较新的linux内核(>=3.6)不再支持IPv4 route cache,输入该命令查看 IPv4 路由缓存将永远返回空,有的参考资料比较老,并没有记录这一点。
否则,系统遍历 RPDB ,检查每一项是否跟当前key匹配,如果可以匹配,就会进一步遍历该项对应的路由表。在路由表中以(dst, tops, scope, oif)
为key查找是否有对应的路由,有的话就直接使用这条路由并结束查找;否则,遍历 RPDB 的下一项,继续执行这个操作,这个过程可以用以下python伪代码来表示:
if packet.routeCacheLookupKey in routeCache :
route = routeCache[ packet.routeCacheLookupKey ]
else
for rule in rpdb :
if packet.rpdbLookupKey in rule :
routeTable = rule[ lookupTable ]
if packet.routeLookupKey in routeTable :
route = route_table[ packet.routeLookup_key ]
多网卡
有一点值得注意:在路由表中,源地址src并不参与到路由决策;src只在路由缓存和RPDB中起作用。总的来说,为了实现多网卡分别都能发包,我们需要正确配置RPDB和路由表,让系统首先通过src在RPDB找到路由表,再根据dst在路由表中找到路由。
配置 DNS
涉及DNS的内容需要修改配置文件。首先,因为后面的手动配置需要hard-code使用到网卡的IP和网关,所以需要将网卡的DHCP关掉。具体到 Ubuntu 而言,DHCP per-link settings 是由 /{lib,run,etc}/systemd/network
目录下的一系列文件控制的。切换到 /{lib,run,etc}/systemd/network
目录,找到网卡对应的配置文件*.network
,将DHCP=
改成no或者去掉,并且把[DHCP]
小节删掉;同时为了能让DNS正常工作,需要添加正确的DNS服务器地址,比如使用腾讯的公共DNSDNS=119.29.29.29
。正常来说linux的DNS设置位于 /etc/resolv.conf
,但是在Ubuntu上可以单独给link设置DNS。
[Match]
MACAddress=52:54:00:d4:5a:48
Name=eth0
[Network]
DHCP=ipv4
[DHCP]
UseMTU=true
RouteMetric=100
Ubuntu/CentOS 网络配置管理
/{lib,run,etc}/systemd/network
是 ubuntu 下用于存放网络配置的目录(man -s 5 systemd.network
,5表示文件格式)。后台服务 systemd-networkd 将会读取这里的文件使配置生效(man -s 8 systemd-networkd
, 8 表示 root级别的命令)。其中 /run
表示“volatile”的运行时目录,/etc
表示系统配置目录,/etc/systemd/network
下的文件会覆盖/run/systemd/network
的同名文件,更多内容可以参考 man
。
systemd-networkd 是见于 Arch 和 Ubuntu 的组件,在CentOS上是没有的,在CentOS上的对位应该是 NetworkManager。同理,NetworkManager 在 CentOS 上的配置目录是 /etc/NetworkManager/dispatcher.d/
,NetworkManager 会执行这个目录下的executable;而这个目录下通常会有一个脚本,最终又会执行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
目录下的脚本(见于RHEL)
[ -f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interface}" ] && \
.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interface}"
这两个目录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
和 /etc/NetworkManager/dispatcher.d/
是CentOS上的,Ubuntu是没有这个目录的。总是有很多人不明就里地拿着一个发行版的指引去操作另一个发行版,云里雾里搞不清也是醉了。
使用 iproute2 配置路由
接下来需要对每个网卡单独配置IPv4、路由表和RPDB。这里选择用 iproute2 而不是继续使用 systemd.network。iproute2 是一套运行于用户态的、用于控制 Linux 内核 networking的工具。为网卡添加 IPv4 地址、子网掩码和广播地址:
ip address add 172.16.0.5/20 dev eth0 broadcast 172.16.15.255
为网卡创建单独的路由表。编辑 /etc/iproute2/rt_tables
,每个路由表由一个整数ID和字符串组成,占一行,整数ID用来标识出一个路由表,小于255(估计内核只用了8个bit存这个数据),ID 255已经被使用了,对应路由表local。在操作 iproute2 的过程中需要用到这个整数ID,名称倒不重要,e.g.,新的路由表为 10
echo "10 t1" >> /etc/iproute2/rt_tables
往路由表(table 10)中添加发往当前网卡(eth0的)、经过网关(172.16.0.1)的默认路由
ip route add default via 172.16.0.1 dev eth0 metric 100 table 10
往RPDB中添加一个针对特定源地址(172.16.0.5)、选择路由表(table 10)的路由策略
ip rule add from 172.16.0.5 table 10
然后为另一个网卡也执行上述相同的操作。完了之后,可以通过指定网卡执行 cURL 看下是否都能通网(ping -I
也提供类似的功能):
curl qq.com --interface eth0
curl qq.com --interface eth1
使用 netplan 配置网络
iproute2 是集成到linux内核的,所有linux发行版都会有这个工具包。相较于使用命令,我们也可以使用netplan通过配置文件对网络进行配置,使用这种方式主机在重启之后不会丢失配置,更能适应批量配置下发、云主机初始化和容器部署等使用场景,这应该算是linux发行版所带来的便利了。By the way,CentOS 提供了命令工具 nmcli 来操作 NetworkManager,不过就不是通过配置文件形式的了。
netplan会使用/{lib,etc,run}/netplan/
目录下的yaml文件。yaml的文件名不能太随意。程序将这里头的文件按照文件名字典序进行配置,在yaml 中同样的key,文件名字典序靠后的文件会覆盖字典序靠前的文件。往yaml文件写入以下内容。
network:
version: 2
ethernets:
eth0:
match:
macaddress: ff:ee:dd::cc::bb::aa
set-name: eth0
gateway4: 172.16.0.1
dhcp4: false
nameservers:
addresses: [119.29.29.29]
addresses: [172.16.0.5/20]
routes:
- to: 0.0.0.0/0
via: 172.16.0.1
table: 10
metric: 100
routing-policy:
- from: 172.16.0.5
table: 10
eth1:
match:
macaddress: aa:bb:cc:dd:ee:ff
set-name: eth1
gateway4: 172.16.0.1
dhcp4: false
nameservers:
addresses: [119.29.29.29]
addresses: [172.16.0.7/20]
routes:
- to: 0.0.0.0/0
via: 172.16.0.1
table: 20
metric: 100
routing-policy:
- from: 172.16.0.7
table: 20
routes对应写入路由表的内容,routing-policy对应写入RPDB的内容。使用者需要在这两部分分别用table字段标识出来关联哪一个routing table。整数ID对应的路由表如果不存在将会被创建,使用者无需手动编辑 /etc/iproute2/rt_tables
。其他需要注意的内容需要参考man netplan
。
写好配置文件之后执行 sudo netplan apply
,netplan会在运行时目录 /run/systemd/network/
下为每个网卡生成 *.link
和 *.network
文件,systemd-networkd就能使用这些配置文件了。
P.S. 使用netplan配置unreachable的时候,在对应的route里需要加上 via: 0.0.0.0
,否则不生效,而且netplan也不会报告出来,坑的一批。
桥接
将多个物理网卡桥接到一起作为一个网卡使用可以提升带宽(存疑)。相较于多网卡配置路由,配置桥接就简单多了,省去了折腾路由表和RPDB的步骤,而且两个物理网卡也不需要配置IP地址。
# 创建一个桥接设备
ip link add name brg type bridge
ip link set dev br0 up
# 把物理网卡 eth1 down掉,然后加入到桥接
ip link set dev eth1 down
ip link set dev eth1 master br0
ip link set dev eth1 up
# 把物理网卡 eth0 down掉,然后加入到桥接
ip link set dev eth0 down
ip link set dev eth0 master br0
ip link set dev eth0 up
# 桥接设备使用dhcp获取IPv4地址
dhclient br0
netplan的配置就更简单了
network:
version: 2
ethernets:
eth0:
dhcp4: false
eth1:
dhcp4: false
bridges:
br0:
dhcp4: true
interfaces:
- eth0
- eth1
完了之后可以通过ifconfig的结果看到只有桥接设备 br0 有IPv4地址,两个物理网卡 eth0和eth1 没有IPv4地址,并且通过 curl qq.com --interface br0
可以验证配置成功。顺便说一下,因为配置涉及到down掉网卡,如果是云上主机,会导致SSH登录连接被断开,所以在配置之前最好通过VNC登录而不是SSH登录。
值得一提的是,你可不能指望通过 netplan 创建的 bridge 在重新 apply 之后能被自动删除掉。需要手动先down再删掉bridge
sudo ip link set dev br0 down
sudo ip link delete br0 type bridge
提升带宽(存疑)
实验环境是腾讯云上的两个CVM,两个CVM放置在同一个子网中 172.16.0.0/16;一个CVM作为iperf3的服务端,另一个作为iperf3客户端,均绑定内网地址、使用TCP进行实验。桥接前单个网卡的实验结果如下:
[ 4] 0.00-10.00 sec 511 MBytes 429 Mbits/sec 0 sender
[ 4] 0.00-10.00 sec 511 MBytes 429 Mbits/sec receiver
桥接后的实验结果:
[ 4] 0.00-10.00 sec 542 MBytes 454 Mbits/sec 0 sender
[ 4] 0.00-10.00 sec 542 MBytes 454 Mbits/sec receiver
提升效果就这么点,我都怀疑到底有没有起作用,还是说这就是腾讯云内网带宽的上限?可以考虑走公网IP测试一下。